《不與天下州府同》
作者:黃博
版本: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10月
推薦理由:
蜀,腹中有蟲。在宋代中原人士眼中,蜀地乃是蟲獸蠻夷雜居之地,是帝國之邊緣,也是叛服不常的危亂之邦。孟蜀雖被吞并歸宋,但前朝漫長的陰影依然落在北宋前期的朝廷君臣心中。而以蜀地自身而言,其行政地理與文化地理也并不方枘圓鑿,腹地的離合,邊界的縮張,以及其文化上的輻射力與政治上的影響力,猶如坐標軸上的三條波浪線,時而分離,時而交叉,時而平行,時而重合,從北宋吞并巴蜀之地,到南宋南渡,蜀地又從天下之邊緣成為偏安朝廷之重心。蜀地在有宋一代地理、政治、文化形象的演變,足以折射出一個王朝的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與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遷。
黃博的《不與天下州府同》正是以蜀地作為一面透鏡,以此深入宋代權(quán)力政治運作的血管,探查其肌膚筋肉之下的臟腑,如何一面塑造著權(quán)力邊緣的拒斥角色,一面又處處提防地將其吞入腹中,消化認同。其中既有“歲在甲午,蜀且有變”的民間流言給朝廷所帶來的如鯁在喉卻又不得不咽下的艱難抉擇,也有作為朝廷權(quán)力象征的天子御容在蜀所帶來的柔性的正統(tǒng)性認同。從對或明或暗的叛逆行為的嚴刑峻法的管控,到阜民惠政的仁治之法。從猜忌防備,到籠絡(luò)接納。四川成為了宋代政治文化場中一片獨特而又豐富多元的試驗田,而釣魚城的抗元之戰(zhàn),則為這場跨越一個王朝的政治文化實驗畫上了一串意味深長的省略號——在本書的最后一章中,當抗戰(zhàn)時期的人故地重游時,會發(fā)現(xiàn),歷史總是以她的方式將過去的影子覆蓋在新的大地上。
撰文/李陽
編輯/張婷 張進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