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灣胡同是距離北京中軸線最近的胡同,范來友已經在這里生活了69個年頭。他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喜歡自家的小院——不再有雨水倒灌的煩憂,茉莉花、蘭花、月季扮靚地面,蛛網般的電線“隱身”,澄澈的天空展露,鐘樓和鼓樓抬頭可見。

 

近日,新京報記者隨“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北京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東城區(qū)安定門街道鐘樓灣胡同,聽居民和建設者講述古巷新生的故事。


10月12日,鐘鼓樓東西兩側,分布著鐘樓灣、鈴鐺、寶鈔等多條胡同古巷,是數百戶居民的家。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胡同積病,居民困擾

 

鐘樓灣胡同是北京少見的南北走向胡同,它“合抱”鐘樓、鼓樓,形成港灣似的空間結構,因樓而成,因樓而名。

 

范來友是這條胡同90號院的居民,“打從爺爺那輩起,我家就在這個院子里。”只是過去的胡同和小院,與當下實在迥異。

 

那時的院子是個大雜院,住著20來戶人家,很是擁擠。雨季來臨時積水嚴重,本就狹窄的院子里還常堆著沙袋,下雨前就放到門口,攔住雨水。“這導致院子里更擠了,兩個壯一點的鄰居遇上了,都得側著身子走?!狈秮碛颜f。屋內破損漏雨,屋外泥水淤積,雨天總是格外難熬。

 

房屋間,密密麻麻的電線像蛛網一樣相互連著,天氣晴朗時,在院子里也只能看到被切割的天光云影,沉悶得很。夜里照明缺乏,從房屋、雜物和電線間漏下的月光不足以讓人看清路面。

 

走出院子,胡同的樣貌同樣不如人意。鐘樓灣胡同保留了濃厚的北京風情,承載著當地居民難以割舍的鄉(xiāng)愁。然而,隨著歷史的流轉與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胡同里逐漸出現(xiàn)道路坑洼積水、桿箱體占道、架空線密布、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等問題,令居民們困擾不已。

 

采訪當天,范來友站在整潔寬敞的院子里回憶起這些,忍不住感慨:“現(xiàn)在啊,真是幸福感滿滿?!?/p>


10月12日,鐘樓灣胡同90號院,居民在院內澆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整治提升,古巷煥新

 

2018年至今,鐘樓灣胡同先后經歷了“百街千巷”環(huán)境整治提升、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第五立面”整治等改造。范來友見證的這些變化,張喆和譚濤也有目共睹。作為北京清華同衡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師,張喆和譚濤深度參與了這些項目。

 

改造過程中,東城區(qū)重點對鐘樓灣胡同內申請式退租后的院落以及周邊的文物古跡進行保護性修繕,按照“一院一策、分步推進”的原則,翻修院墻及房屋,拆除私搭亂建、更新基礎設施。

 

“90號院房屋的主要承重木構件殘損嚴重,無法修復,且院內地勢較低、坑洼不平,因而每到汛期就會出現(xiàn)房屋漏雨、院內積水等情況。我們最大限度還原房屋傳統(tǒng)‘四梁八柱’建筑結構,并重新梳理上下管線鋪設院內地面,除了做墊高處理之外,還選用了仿古透水磚,既能增強院內的排水、滲水功能,減少雨水淤積,又能與院落整體面貌相協(xié)調?!弊T濤說。

 

走出院子,整個胡同也已煥然一新。

 

2017年起,北京市城管委會同首都文明辦、市規(guī)劃自然資源委等單位組織各區(qū)先后開展兩個輪次的背街小巷環(huán)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在2018年“百街千巷”環(huán)境整治提升的基礎上,東城區(qū)對鐘樓灣胡同實施電力、通信、照明與綜合桿體、排水和道路等方面改造。

 

記者在采訪時發(fā)現(xiàn),胡同里原有的電線桿、燈桿等已升級成綜合桿,深灰色的復古桿體配合傳統(tǒng)燈頭,完美融入胡同環(huán)境,集圖像采集、交通標志、照明等功能于一體,綜合桿上還設置了滑槽,方便未來根據城市規(guī)劃增設其他功能?!耙郧案鞣N桿線讓胡同空間不堪重負,這種集約化改造可以解決這一問題?!睎|城區(qū)城管委調研信息科科長向峰表示。

 

“原來胡同的電線特別亂,空中視覺被大面積污染,電路老化,高峰期居民用電有時會供應不足。我們開展了包括鐘樓灣胡同在內的6條胡同的電力架空線入地工作,居民也很支持,這既能清除空中視覺污染,也能增強電壓。”東城區(qū)城管委環(huán)境建設科四級主任科員楊雨晨介紹,鐘樓灣胡同累計4萬余米的“飛線”已經拆除。

 

改造過程中,東城區(qū)優(yōu)化片區(qū)供電網絡架構,將老式大型箱式變壓器進行小型化、隱形化、景觀化處理,5臺大型箱體設備隱入空房內、竹林后;胡同中安裝在墻面、地面的電箱、電表同步減量合并。疏通清淤排水管線、重點區(qū)域補充地面排水系統(tǒng)、透水磚鋪設,系列工作解決了地面積水、坑洼不平等問題。

 

如今,沒有“飛線”縱橫、桿箱林立,胡同由雜亂變得整潔。2023年,鐘樓灣胡同獲評北京“最美街巷”。

 

“變化太大了?!狈秮碛颜f,如今出門遛彎,處處是景。


胡同里的老式大型箱式變壓器落地入戶,進行小型化、隱形化、景觀化處理。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修舊如舊,留住“鄉(xiāng)愁”

 

同是北京人,張喆對老北京的“鄉(xiāng)愁”深有體悟,在7年的老城保護更新工作中,他越來越清晰地感到,老城更新要“修舊如舊”,注重保持傳統(tǒng)風貌,才能留住城市記憶,留住百姓鄉(xiāng)愁。

 

通過搜集并疊加分析1900年、1903年、1915年、1955年、1998年、2005年前后的歷史照片,東城區(qū)城管委和設計團隊得出結論:北中軸線鐘樓灣胡同周邊街巷肌理整體完整,保留了平緩開闊的天際線,延續(xù)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為主題的形態(tài)特征,構成了以大片青灰色房屋為基調的整體色彩。

 

因此,在提升中,胡同屋頂加建的二層及以上違法建設被拆除,并采用傳統(tǒng)鋪裝方式、參考老照片重新鋪設屋面,更換工藝簡陋、色彩突兀的彩鋼板屋面和堅固性較差、年久容易漏雨的水泥瓦,保障安全并重現(xiàn)原有風貌。

 

“鐘樓灣胡同的改造是分階段的,第一個三年打基礎,更偏重工程,后面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老城好像有點太‘新’了,于是在第二個三年,我們更注重恢復胡同的特色風貌,也更看重人情味,和居民溝通他們的需求,共同商討如何讓院子更有韻味?!睆垎凑f,“現(xiàn)在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如何讓胡同生活更面向未來,這是我們正在探索的。”


市民在鐘鼓樓腳下休閑玩樂。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實際上,胡同改造是一個共商共建的過程,大到房屋樣式,小到一個臺階、一處扶手,都與居民溝通、商討過。“比如老范想種葡萄,我們就根據他家院子的情況設計了葡萄架的空間?!睆垎凑f。

 

“我家經歷了幾次改造,我看著它一步步變成如今灰瓦紅窗、古色古香的樣子?!狈秮碛颜f,如今,他常邀好友來院里聊天、喝茶,抬頭就能看見鐘樓和鼓樓,夜里燈光亮起,“那更是美不勝收?!?/p>

 

這是他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院和胡同,2021年,鐘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項目啟動,本可以住進樓房的他選擇留下。如今,他非常慶幸自己當初的決定,“您看,現(xiàn)在這里多美,生活多么愜意啊。我們這些胡同居民就是市井文化的一部分,是北京城的構成元素。南來北往、國內國外的游客在這兒打卡,我總是很樂意向他們講我和小院、我和胡同的故事?!?/p>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